bevictor伟德“足迹”实践团实践纪(二)——走进突泉现代农业产业生态园
中国自古是一个农业大国,中华文明以农耕文明为基础。改革开放以来,科技的进步逐渐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,那些过去与人们朝夕相伴的传统农耕器具,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,淡出了人们的视线,藏进了记忆深处。突泉县作为东北农耕文化和内蒙草原文化的交汇地带,农耕、红色和辽金文化源远流长,历史积淀深。2021年7月20日“足迹”实践团全体成员来到位于突泉镇北4公里的赛银花绿色农业生态园进行参观调研。
实践团首先对农耕民俗博物馆进行了参观,无论是充满设计感的浮雕展厅,还是细致入微的展品,都是一次深入了解农家生活的体验。可谓处处品民俗,时时有惊喜……
赛银花农耕博物馆总占地面积1.6万平方米,建筑面积4640平方米,展厅面积2180平方米,文物库房面积300平方米。陈列展览了当地丰富的古代农耕文物、民俗文物、生产工具、生活用品、民间乐器、民间特色工艺美术作品等资源优势,设有古代农耕馆、农业成果馆、民俗馆、非遗馆四个展馆,馆藏文物和展品数量达1112件(组),珍贵文物数量达58件,藏品有石器、铁器、陶器、骨器、瓷器、木器,动物标本,植物标本,根雕、泥塑、剪纸、刺绣、国画、油画、漫画、年画等艺术作品。
这些饱经沧桑的农耕物件见证了先辈们的古朴和艰辛,体现着农业文明的亲昵和久远。
馆内珍藏的一件件传统农耕工具,代表着农耕社会的发展和变迁,摸摸粗糙的石磨,握握满身锈迹的铁耙、看看发黄的粮票、布票,泛着铜绿的马灯、风车、吊桶、犁耙、铡刀等传统农具,仿佛带着大家回归到了尘封的历史之中,令人回味无穷。
农耕博物馆里,古旧的木犁、铁犁、独轮车、镐镰耙齿、绳套等,还有各式各样的现代农机具,这些带着浓浓乡土气息的物件排列在一起,仿佛诉说着几十年前那个“日出而作,日落而息,凿井而饮,耕田而食”的农耕社会场景,悬挂的煤油灯仿佛缓缓冒起烟来,燃起了儿时的乡愁,你会发现自己仿佛置身于时光隧道,尽情领略和体味昔日的乡音乡情和农耕文化……
在参观中,同学们深深体会到了祖辈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艰苦创业的精神。今非昔比,现在的生活条件与过去相比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,更体现了我们新时代科技的进步。
在结束对突泉农耕民俗博物馆的参观后,“足迹”实践团一行继续对生态园的其他区域进行参观调研,既有种类多样的植物果蔬,也有利于创收的采摘园区,其中广袤的花田最为瞩目,花田中多种花卉争相绽放,不时还有农民阿姨在田中劳作,一派人与自认和谐共生的景象跃然眼前。
实践团成员纷纷表示,先辈们用智慧和勤劳开启了家乡农耕文明新纪元,而作为新一代文明的继承者和开拓者,将努力学习、奋发有为,继续以实干担当的精神续写未来新篇章。
通过本次实践活动架起了实践团成员和社会交流沟通的桥梁,实现了学校和社会的对接。实践活动让同学们学到了书本以外的知识,既了解到了悠久的农耕文化,也见识到先辈的智慧结晶。通过实地参观感受到了美丽内蒙古的发展变化,激发了实践团成员热爱家乡的情感,点燃了为家乡增辉而努力进取的梦想。
bevictor伟德团学办
2021年7月22日